上半年净利暴跌 889%:雅诗兰黛不是 “卖不动”,而是陷入系统性危机
日期:2025-08-23 19:56:32 / 人气:5

当雅诗兰黛集团 2025 财年上半年财报公布时,“净亏损 3.87 亿美元、同比暴跌 889.8%” 的数字足以震撼整个美妆行业。这不仅是该集团近 5 年来净销售额、净利润的最低值,更标志着其从品类、品牌到区域市场的全面承压。外界纷纷质疑 “雅诗兰黛真卖不动了?”,但深入拆解财报会发现,其困境远非 “销量下滑” 这么简单 —— 而是一场涉及品牌价值失速、战略调整失效、消费需求错配的系统性危机。
品类全面崩塌:主力业务集体下滑,仅靠小众香水 “遮羞”
雅诗兰黛的四大核心品类中,除香水微增 0.27% 外,其余品类均陷入两位数下滑,且盈利能力恶化程度远超销售额跌幅,暴露了 “增收不增利” 的深层问题。
护肤品:王牌失势,拖累全局。作为集团营收支柱(上半年销售额 35.12 亿美元,占比超 50%),护肤品同比下滑 14.24%,营业利润更是暴跌 46.64% 至 1.51 亿美元。核心原因在于两大王牌品牌 “哑火”—— 雅诗兰黛与海蓝之谜净销售额合计下降 8.29 亿美元,占护肤业务总跌幅的 87.63%。这两个曾撑起集团半壁江山的品牌,如今面临 “老客流失、新客难获” 的困境:一方面,高端护肤市场竞争加剧,兰蔻、赫莲娜等竞品通过 “成分创新 + 年轻化营销” 抢占份额;另一方面,雅诗兰黛自身新品迭代缓慢,如小棕瓶系列多年依赖 “维稳” 单一卖点,未能抓住 “抗衰”“修护” 等细分需求,导致消费者转向更具针对性的品牌。
彩妆:从亏损到深度亏损。彩妆业务上半年销售额 20.17 亿美元(同比降 10%),营业亏损扩大至 0.45 亿美元,同比暴跌 143.69%。雅诗兰黛、Too Faced、Bobbi Brown 三大核心品牌合计下降 2.41 亿美元,占彩妆业务总跌幅的 90.94%。彩妆市场的颓势,本质上是 “消费趋势错配”: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偏爱 “轻彩妆”“天然成分”,而雅诗兰黛彩妆仍以 “浓妆”“专业线” 为核心,如 Bobbi Brown 的底妆产品虽口碑在线,但缺乏符合年轻消费者的 “平价替代款” 或 “网红单品”;Too Faced 则因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国货彩妆的冲击下失去价格优势。
香水:小众撑局,主品牌拖后腿。香水虽以 11.17 亿美元销售额实现微增,但这份 “成绩” 全靠小众品牌 KILIAN PARIS(同比增长 0.87 亿美元)支撑,而雅诗兰黛、倩碧、TOM FORD 三大主品牌合计下降 0.82 亿美元。这意味着集团香水业务的增长是 “结构性的小众爆发”,而非整体市场认可,主力品牌仍未摆脱 “老化” 标签 ——TOM FORD 香水虽定位高端,但香味创新不足,难以复制早年 “乌木沉香” 的爆款神话;倩碧香水则因品牌调性模糊,在年轻消费者中缺乏存在感。
品牌资产减值:核心品牌价值缩水,“大牌光环” 褪色
比销量下滑更致命的是,雅诗兰黛多个核心品牌出现 “资产减值”,这意味着市场对其品牌价值的认可度正在崩塌,“大牌溢价” 逻辑不再成立。
2025 财年,TOM FORD、Too Faced、Dr.Jart + 三大品牌集体减值:TOM FORD 商标价值同比下降 29.98%(缩水 7.73 亿美元)至 18.05 亿美元;Too Faced 商标价值近乎 “腰斩”,同比下降 66.84% 至 0.62 亿美元,商誉更是彻底归零;Dr.Jart + 商标价值下降 66.4% 至 0.42 亿美元,客户名单价值缩水 60.71%。
这些品牌的减值,直接反映了 “市场预期的恶化”:TOM FORD 在中国大陆、韩国及旅游零售市场遇冷,高端定位未能打动年轻消费者,反而因 “价格虚高”(如口红单价超 400 元)被诟病 “性价比低”;Too Faced 作为曾经的 “网红彩妆代表”,因新品更新慢、营销乏力,逐渐被消费者遗忘;Dr.Jart + 则因在中韩市场增长不及预期,被迫退出旅游零售渠道,仅靠中国市场 “续命”,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品牌减值的连锁反应是 “消费者信任流失”—— 当曾经的 “大牌” 连自身价值都难以维持时,消费者自然会转向更稳定、更具创新力的品牌,进一步加剧雅诗兰黛的 “卖不动” 困境。
区域市场失衡:西方市场拖垮全局,中国市场并非 “背锅侠”
财报中 “中国市场拖累业绩” 的说法,实则是对区域数据的误读。真实情况是,雅诗兰黛的危机主要源于西方市场和旅游零售的崩塌,中国市场反而呈现 “初步稳定” 的迹象,成为集团为数不多的 “缓冲垫”。
西方市场:核心阵地失守。2025 财年上半年,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区域净销售额同比暴跌 19.64% 至 26.51 亿美元,营业利润下降 34.82% 至 2.04 亿美元;美洲区域销售额下降 6.1% 至 20.01 亿美元,营业利润暴跌 73.06% 至 0.73 亿美元。这两个区域的下滑,直接与 “旅游零售遇冷” 相关 —— 雅诗兰黛的旅游零售业务隶属于 EMEA 区域,而该渠道长期依赖欧美游客消费,受经济疲软、出行意愿下降影响,旅游零售销售额大幅缩水,进而拖累整体业绩。此外,欧美消费者对 “高端美妆” 的需求减弱,更倾向于选择平价品牌或 “平替” 产品,进一步挤压了雅诗兰黛的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虽有下滑,但相对稳健。包含中国大陆和韩国的亚太区域,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仅下降 3.15% 至 23.06 亿美元,是所有区域中跌幅最小的;营业亏损 1.62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 1.72 亿美元)收窄 5.81%。财报明确提到中国市场 “出现初步稳定的迹象”,但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消费者情绪低迷,转化率下降,尤其是高端护肤品的 “尝鲜客” 减少;二是旅游零售业务的间接影响 —— 中国消费者赴海外购物减少,原本依赖 “免税店低价” 的购买渠道受阻,而国内专柜价格偏高,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代购或国货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雅诗兰黛将 “旅游零售下滑” 归咎于中国消费者,实则混淆了责任:旅游零售的核心问题是 “全球出行复苏不及预期”,而非中国消费者 “不买了”。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健,反而说明其仍有潜力,只是集团尚未找到激活需求的方法。
战略调整失效:降本赶不上增效,新 CEO 难破 “旧局”
2025 年是雅诗兰黛 “改朝换代” 的一年:兰黛家族第三代退场,新 CEO 司泰峰上台后推出 “Beauty Reimagined” 战略,试图通过 “投广告、不降价、降本增效” 扭转颓势。但从财报数据看,这些举措不仅未能见效,反而暴露了战略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降本:裁员节流,却难抵营收下滑。为推进 “利润恢复与增长计划(PRGP)”,雅诗兰黛将裁员规模从原定的 1800-3000 人扩大至 5800-7000 人,成本投入翻倍至 12-16 亿美元,同时通过优化供应链、外包服务降低成本。这些举措确实带来了短期效果:上半年销售成本同比下降 16.18%,毛利率提升 1.67 个百分点至 73.51%,总运营费用下降 2.11%。但问题在于,“降本” 的速度远赶不上 “营收下滑” 的速度 —— 净销售额下降 10.88%,营业利润跌幅远超销售额,最终导致净亏损扩大。
增效:不降价 + 投广告,错失消费需求。新战略的核心是 “不降价、提价增效”,上半年护肤品、彩妆、香水分别通过提价贡献 1%、1%、6% 的销售额增长。但这种 “以价补量” 的策略,忽视了当前消费者对 “性价比” 的重视 ——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更愿意为 “实用价值” 买单,而非 “品牌溢价”。此外,集团虽增加广告营销支出,但内容仍聚焦 “高端、经典”,未能触达年轻消费者:如在社交媒体上,雅诗兰黛的营销内容缺乏互动性,远不如国货品牌通过 “成分科普”“用户测评” 吸引流量,导致 “投了广告却没带来新客” 的尴尬局面。
结语:雅诗兰黛的危机,是 “大牌时代” 的终局信号
雅诗兰黛上半年的业绩暴跌,不是 “卖不动” 的偶然,而是 “传统大牌模式” 失效的必然。过去,它依靠 “品牌光环 + 渠道垄断” 就能占据市场,但如今,消费市场已发生三大变化:一是 “高端化” 不再等于 “高价化”,消费者更看重 “成分、效果、性价比” 的平衡;二是 “年轻化” 不再是口号,而是需要真正理解 Z 世代的审美与需求;三是 “渠道多元化”,旅游零售失势后,线上直播、私域流量等新渠道成为关键,而雅诗兰黛在这些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若雅诗兰黛仍执着于 “降本增效”“不降价” 的短期策略,而不重构产品叙事(如加强成分创新、推出年轻化子品牌)、重建与消费者的信任(如优化定价体系、改善用户体验)、重构渠道布局(如深耕中国线上市场、激活私域),那么 “净利暴跌” 可能只是开始,而非终点。
这场危机,不仅是雅诗兰黛一家的困境,更是整个 “传统美妆大牌时代” 的句点 —— 当消费者不再为 “品牌溢价” 盲目买单,唯有真正贴近需求、持续创新的品牌,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存活。
作者:沐鸣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上半年净利暴跌 889%:雅诗兰黛...08-23
- 公司未注册,红杉就投了!AI 创...08-23
- 居民存款搬家:被忽略的股市上涨...08-23
- 为什么说没有人比郭德纲更懂《赛...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