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未注册,红杉就投了!AI 创业者橘子的 “上限博弈”
日期:2025-08-23 19:56:07 / 人气:18

在当下 AI 投资热潮中,一位名叫橘子的创业者创造了一个典型案例:2024 年 10 月推出 demo,11 月拿到红杉、华创的投资意向书(TS),12 月才注册公司。这种 “先获投、后注册” 的节奏,不仅颠覆了传统创业的流程,更成为 AI 时代投资逻辑的缩影 —— 头部机构重拾 “买赛道” 打法,不再纠结于公司是否注册、产品是否成熟,而是押注 “人 + 技术上限”。本期访谈中,这位曾任职于黑莓、三星、Boss 直聘、MiniMax 的资深产品人,分享了他的创业契机、AI 音频产品 ListenHub 的差异化思路,以及对 “AI 时代创业规则失效” 的深刻洞察。
一、创业起点:从 NotebookLM 看到 100 倍市场机会
橘子的创业灵感,源于谷歌 2024 年推出的 NotebookLM—— 这款产品让他看到了 AI 内容生产的革命性突破:“以前 AI 只是给创作者提供选项,需要人编辑后才能给消费者;但 NotebookLM 只要一个文件或话题,就能直接生成可消费的内容。”
在他看来,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逻辑:依赖专业创作者的市场仅覆盖 1% 的人,而用 AI 降低门槛,让消费者变身创作者,市场规模能扩大 100 倍。这个判断成为他创业的核心契机。2024 年 10 月,他带着音频 AI 产品 ListenHub 的 demo 接触投资人,仅 1 个月就拿到红杉、华创的 TS—— 此时,他的公司还未注册。
“投资人不关心公司是否注册,甚至不纠结产品形态(因为技术巨变下产品大概率会变),他们更看重你能否抓住技术变量的上限。” 橘子坦言,这种投资逻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以前要证明‘这件事一定成’,现在只要证明‘有 10% 的可能做成 100 分的事’,就值得下注。”
二、ListenHub:不抢注意力的音频 Agent,用 “耐听” 破局
橘子推出的 ListenHub,定位为 “音频 Agent”—— 用户输入一个 prompt,就能生成 3 分钟的短音频内容,由两位 AI 主持人以自然对话的形式呈现,仿真度高到 “有人味儿”。这款产品的差异化,藏在 “不争夺注意力” 的价值观里,与传统内容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1. 场景适配:瞄准 “碎片化陪伴”
ListenHub 的核心场景,是用户 “不方便用屏幕” 的时刻:开车、运动、通勤时,通过语音交互获取信息。橘子认为,音频的本质是 “线性陪伴”,与人类摄入信息的习惯高度契合:“Transformer 架构就是线性的,像人一行行看书;听能逼着你专注,5 分钟听音频记住的内容,远多于 5 分钟看文字。”
同时,产品还计划与智能硬件结合 —— 智能耳机、汽车座舱、智能眼镜等,因为这些场景天然依赖语音交互。“短期先吸引高知用户生产内容,长期覆盖更广泛的‘陪伴需求’,比如用 AI 生成‘带故事的歌单’,像传统电台一样,讲歌曲背后的故事。”
2. 产品细节:“百里挑一” 的声音与内容
在 AI 产品普遍追求 “技术炫技” 时,橘子把精力放在了 “听感” 这个看似 “非 AI” 的细节上:
声音挑选:90% 的 TTS 声音不适合做播客,团队要 “听够半年” 才确定音色 ——“第一遍抓耳不算数,半年后还耐听,才是真的好”;
内容打磨:AI 主持人不是简单一问一答,而是有自然讨论的互动感,背后是对内容论文的工程化落地;
个性化生产:区别于 NotebookLM 需要上传文件,ListenHub 只要一句话就能生成内容,甚至能做细分需求,比如 “讲《大明王朝 1566》与职场的关联”。
“技术不难复制,但对声音的理解是壁垒。一个好声音和差声音,价值差 100 倍。” 橘子举例,曾有同行想合作,正是因为 “他们做不出这么耐听的交互”。
三、AI 时代创业:规则失效后,靠 “拥抱变量” 生存
作为经历过移动互联网与 AI 两个时代的创业者,橘子认为,当下创业的核心是 “忘掉经验,拥抱不确定性”,这体现在组织、产品、策略三个层面。
1. 组织:必须是 “AI native”
橘子的团队有个铁规:所有人必须用 AI 提升效率 —— 工程师不用 AI coding 会被淘汰,产品经理要学 AI prompt。“技术每半年就有一次大变化,用半年前的经验指导现在,必错无疑。”
他还颠覆了传统工作流程:“以前需求从用户到产品再到研发,现在工程师看论文、用新工具,就能直接提出产品改进方案,不用经过产品经理。每个人都要多元,产品要懂技术,工程师要懂用户。”
2. 产品:接受 “50% 成功率”,追求 “100 分上限”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要 “不出错”,比如引导用户走完固定流程;AI 时代,橘子允许 ListenHub“成功率只有 50%”:“60 分的产品没意义,哪怕只有 10% 的概率生成爆款内容,引发传播,也比‘准确率 90% 但平淡’强。”
这种思路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AI 和用户的互动本身就是变量,产品要能自我进化 —— 每个模块都用 AI 做,模型升级时,产品也能跟着提升,不用手动打补丁。”
3. 竞争:拼执行,更拼 “对技术的信仰”
目前已有四五家公司在做类似音频 AI 产品,投资人会问 “你的差异化是什么”。橘子的答案很直接:“说没用,看谁做得好。大家技术差不多,最后拼的是执行,以及对‘技术会变好’的信仰。”
他不担心大公司竞争,反而警惕 “模型公司的冲击”:“AGI 是渐变的,但它会重构行业;创业公司要做的,是在 AGI 到来前,把‘音频场景’的 know-how 沉淀下来,比如声音适配、内容生产的 Agent 体系。”
四、创业者橘子:从对外汉语到 AI,用 “慢” 对抗焦虑
橘子的经历,本身就是 “跨界与坚持” 的故事 —— 河北县城出身,高考考全校第一却选了北语对外汉语专业,只因 “想逼自己与人沟通”;后来写黑莓博客、做软件赚了第一桶金,再转型产品经理,如今 40 岁创业,自称 “心态比年轻人还开放”。
1. 人文底色:文学与科技的融合
橘子喜欢《百年孤独》,每年给朋友推荐,因为 “它用虚拟环境写真实人性,像一个游戏”;这种对 “人性” 的理解,也融入了产品:“AI 能做逻辑归纳,但人的记忆带情绪,比如高三只记得‘痛苦学习’,这种感受 AI 模拟不了 —— 产品要保留这种‘笨拙的真实’。”
他认为,人类的独特性不是共情或审美,而是 “向死而生”:“人会忘、会犯错、会死亡,所以每个选择都有重量;AI 能记住一切,但没有真正的记忆,因为记忆需要情绪沉淀。”
2. 创业焦虑:组织能否跟上技术迭代
尽管拿到顶级投资,橘子最焦虑的不是产品,而是 “组织能不能变成 AI native”:“半年前的经验就会过时,团队如果沉迷‘以前的做法’,就会被淘汰。我能做的,就是推着大家拥抱变量 —— 比如逼工程师用 AI coding,逼产品经理学模型知识。”
对于 “中年创业” 的标签,他很坦然:“25 岁敢闯,35 岁有经验,把两者结合,比单纯年轻更有优势。创业不是比谁跑得快,是比谁能在技术巨变中,守住‘慢就是快’的节奏。”
五、AI 投资新逻辑:押注 “人 + 变量”,而非 “确定性”
橘子的案例,折射出当下 AI 投资的核心逻辑:头部机构不再追求 “成熟公司 + 确定产品”,而是押注 “懂技术、有上限的人”。红杉之所以在他 “未注册公司” 时就给 TS,本质是看好三点:
技术敏感度:从 NotebookLM 中看到 100 倍市场,精准抓住 “音频 + Agent” 的细分赛道;
落地能力:把 “耐听” 这种细节做到极致,形成差异化壁垒;
组织适配:能搭建 “AI native” 团队,应对技术快速迭代。
“移动互联网是‘找确定的机会’,AI 是‘赌变量的上限’。” 橘子总结,“现在创业,像在黑夜里开车,不用看清整条路,只要看清前方 10 米的光,就敢往前开 —— 因为技术会帮你照亮更远的路。”
对于未来,他没有宏大目标,只希望 ListenHub 能成为 “长期陪伴的产品”:“不用做爆款,不用抢流量,只要用户觉得‘用着舒服’,就够了。毕竟,AI 最终要服务的,还是人的‘真实需求’,不是技术的‘炫技需求’。”
作者:沐鸣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上半年净利暴跌 889%:雅诗兰黛...08-23
- 公司未注册,红杉就投了!AI 创...08-23
- 居民存款搬家:被忽略的股市上涨...08-23
- 为什么说没有人比郭德纲更懂《赛...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