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做这件事,中老年生活都会更幸福

日期:2025-11-20 21:21:10 / 人气:4


记得毕业后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我时常觉得“孤独”。
那个时候我谈着一段恋爱,也有时常出去吃饭聊天的好友两三,但依然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类似于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悬浮感”——无所可依,无处落地。
后来,我因为学跳舞加入了一个团体,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友谊慢慢从跳舞逐渐延伸,我们会深度聊天、一起出国旅行。前不久,还一起参加了团体赛,几个月的密集训练时常让人疲惫,但也让我们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紧密。
有天我忽然意识到,那种悬浮的孤独感好像已经消失很久了。
不仅如此,在这个团体中的两年,因为大家的真诚、开放,我感受到了多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像很多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也似乎更有力量去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整个过程就像一场大型心理疗愈。
WHO(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现代人孤独感的报告,全球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受孤独困扰,每年约有87.1万人因孤独死亡。报告再三强调:社会联结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健康、活力及韧性十分重要[1]。
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传统的婚恋关系和家庭不再是唯一的社会联结选择。“同好会”(出自韩剧《解放日志》,即兴趣爱好小组)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从你喜欢的事情出发,联结更多你喜欢的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加入一个“同好会”,如何让人变得更成熟、也更幸福。
一、亲密关系,也不一定是孤独的解药
如开头所言,孤独可能是如今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最突出的情绪困扰之一了。孤独就像慢性疼痛,虽不致命,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但长此以往,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孤独与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精神健康问题风险升高相关,也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降低相关[2][3]。
人际关系可能是孤独的解药,但并非所有关系都可以。能够缓解孤独的社会联结通常需要从三个角度考量[1]:
结构性维度:个体拥有的关系的数量、种类、互动的频率、时长与形式;
功能性维度:从关系中获得并感知到的支持程度,包括经济、信息、情感或归属感支持;
质量性维度:关系与互动的性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换言之,如果你拥有的一段关系互动频率不够多,从关系中感受到的支持不够,情感体验负面居多,那你依然可能感觉孤独。
有时候即使结婚也无济于事,根据美国 2018 年的一项调查,近 33% 的 45 岁以上已婚人士表示感到孤独[4]。
而“同好会”为建立消解孤独的高质量关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爱好本身就是一种筛选机制,喜欢同一件事意味着你们通常会有更多共同点,更相似的价值观,彼此也更容易互相理解、支持。就像30岁还没结婚的我,在家族中常被当作异类,但跳舞的朋友们都倾向认为结婚和生育非必选项。
另一方面,做喜欢的事情,人会更容易放松、敞开,放下“社会面具”,流露出更多的善意,这对于关系的深入尤为重要。你可能很难和同事分享自己的某段创伤经历,但在“同好会”中,这会更容易。
二、找到“家”的感觉
我是后来才明白,在前几年拥有伴侣、两三好友时,我仍然感觉到的那种悬浮的孤独感,更准确地描述,可能是缺乏归属感。
这是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情绪需求,即渴望被接纳为某个群体的成员。那是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周围都是“自己人”,获得群体成员的接纳、关注和支持,同时也给予其他成员关注。
归属感通常在群体中获得,这个群体要足够“大”,你很难从一对一的友谊中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又要足够“小”,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亲密度。
研究发现,有助于增强归属感的因素通常包括:共同爱好和活动、共同价值、共同的身份认同[5],因此,人们很容易在“同好会”中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反过来也会滋养个体,认同重要社会群体能够显著提升个体自尊,群体成员身份可能比普通人际关系更能提升个人自尊[6]。
原因在于,人们通过与他人共享的群体身份来定义自己,比如我是一个舞者、我是一个冲浪者、我是一个乐手等等。
这些身份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共同视角,让人感觉自己是比自身更伟大、更重要的事物的一部分,从而对个人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前阵子的跳舞比赛结束后,大家都沉浸在幸福感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团队很棒,我们在做的事情很棒,“与有荣焉”,那参与这一切的自己自然也很棒。
如果自尊值和血压一样可以数据化测量,那一晚我们的自尊值一定得分很高。
三、更强烈地“被看见”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指出,有一种孤独是人和自我的孤独,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是谁,自我模糊化而感觉到的孤独感。
而通过他人,我们看见自己的完整模样,这部分孤独才能逐渐消除。
“同好会”中,人们即使出于共同爱好有很多相似之处,差异依然会很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思维方式,但差异同样也会帮助我们完成“自我认同”,识别出自己的模样。
关系中的他人就像一面镜子,一对一关系中只有一面镜子,团体中会存在很多面镜子,每面镜子都能反射出我们的一个切面。
因而在团体中,“被看见”的强度和复杂度都更高,也会有更多样化的整合视角。
举例来说,假如敏感这个特质是一个光谱,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坐落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人可能非常钝感(敏感度10%),有人极为敏感(敏感度100%)。通过和更多他人的比较,我们也能更细腻地理解自己。
四、用兴趣爱好打造“第三空间”
相较于其他群体,“同好会”的显著特点在于“兴趣爱好”,它的重要性也常常被低估。
一项研究调查了16个国家,发现各国人们兴趣爱好参与度差异显著,中国最低,只有37.6%的人拥有兴趣爱好;丹麦最高,受访者中96.0%的人拥有兴趣爱好[7]。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拥有兴趣爱好都与更少的抑郁症状、更好的健康状况、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相关,其中生活满意度与兴趣爱好的相关性最为显著[7]。
“同好会”的本质还是一种“第三空间”——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除家庭(第一空间)、工作/学习场所(第二空间)之外,供人们社交、休闲、自我放松的非正式公共空间。
第三空间看似不是生活必需,但其实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都极为重要,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情绪出口,缓解家庭、工作环境中的关系张力。
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社区、匿名互助会都是类似的第三空间,但在中国现代化的城市中,“第三空间”一直比较缺乏。关起门来,人们陷入亲密关系的冲突,或一个人的孤独。但打开门,又无处可去。
而“同好会”正是通过兴趣爱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第三空间”。
五、一对一关系太难的话,先加入“群聊”吧
相较于一对一的深度关系,团体关系较为松散和轻盈,是一种非承诺性关系,进退更加自由,对很多人(特别是有过关系创伤体验的人)来说,这能减轻进入关系的压力。
就像一位朋友C,因为之前陷入一段不太健康的恋爱,她一直对关系很抗拒,过了好几年独来独往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她开始练习滑板,并加入一个滑板的“同好会”。
想参与就参与,感觉不舒适可以随时退出,也不用担心负担另一个人的全部情感需求,这是她可以“承受”的小剂量安全关系互动。
在团体中积极的关系体验,也逐渐修复了C对人的恐惧和不信任,她的心也因此慢慢敞开,开始能和团体中的朋友有更多一对一“约会”和交流了。
六、好的团体关系需要努力,也需要一点好运气
“同好会”看似为解决孤独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棒的解决方案,但并非所有由兴趣爱好结合的团体都能给你带来积极的体验。
关系的质量依然取决于团体中的每个人,是不是足够真诚、开放、包容、勇敢,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一点好运气。
以下是从心理学视角,为你准备的一些小建议:
1. 任何好的关系体验都是“赢得”的,建立归属感需要付出努力,走出去,主动寻找与你有共同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并积极与他人互动,这可能需要你有一些跨出舒适区的勇气。
2. 要有足够的耐心:你很难刚进入一个群体就感觉宾至如归,获得群体成员的接纳、关注和支持都需要时间。
3. 学会接纳,保持开放很重要:多关注与他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你们的差异。
4. 做真实的自己:展现真实的自我有助于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能让别人了解真正的你。当然,你不必一开始就如此,如果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至少保持真诚。
5. 即使是很棒的朋友,你也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感受,你想发脾气,想要远离,或者另一个人的攻击让你不舒适。
不用担心,这可能是团体关系进入更深入阶段的一个信号,你们变得更亲密了。但这也是一个考验,有些关系会在这个阶段断裂。
在优绩主义的文化中长大,人们往往低估了“有一件喜欢的事”和“一群喜欢的朋友”的重要性。
它们能增强心理韧性,提供支持,让你在遭遇挫折时不被击溃。帮助你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学习爱,且不会轻易被外界剥夺——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为自己打造的精神庇护所。
愿你也能时常被喜欢的事和人包围,生活里不止有“分数”。
"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