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一位定居美国的女知青,在51岁患癌症后,她的生活更加精彩

日期:2023-11-13 15:48:07 / 人气:64

张静:一位定居美国的女知青,在51岁患癌症后,她的生活更加精彩。“2004年,51岁的张静面临着她人生中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她被确诊为乳腺癌,这一次她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自己,审视自己的人生。
两次大手术后,她开始重新开始生活。
01
张静出生于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她的父亲是第一代飞行员,母亲是军医。这种家庭环境造就了她从小“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性格。
因为上学早,看起来有点早熟,和同学相处不来,所以经常找高年级同学一起玩。
张静有机会在她的高年级同学中看到书页破旧的书,如《基督山伯爵》和《娜拉》。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影响了她,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是她初中毕业的1968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期间学校停办两年多,造成了1966年、1967年、1968年初中毕业生同时毕业的奇观,总数达到400多万。这三届毕业生也被称为“第三届”。
当时大学招生还没有通过考试,而是通过了“推荐”。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其他毕业生只能去工作。
但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可能为这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于是,这支庞大的知识青年大军响应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不得不在时代的大潮下涌向农村,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序幕。
张静,六个女孩和三个男孩去了农村,去了舒兰县西崴子公社。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住处——一间破旧的茅草屋时,他们的热情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张静知道,等待他们的生活将是极其严峻的。
条件艰苦就不用说了。他们不仅没有足够的食物,而且还要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冬天,他们冷得伸不出手,还要挖粪。夏天,他们不得不顶着毒辣的太阳去地里除草。
一个娇滴滴的15岁女孩,做这些农活很辛苦,但她从来没有苦过。相比这些,更让她难受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比登天还难。
但是这段经历给了她宝贵的人生经验,造就了她百折不挠的性格和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
02
在农村呆了两年后,1970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回城市。因为名额有限,当时的知青都想尽办法回城争取一个名额,人性也就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
张静也想回到城市,但她没有为回到城市做出任何努力。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复职,这是他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但作为军人,他拒绝低头求人,而张静也不愿意为了回城而放弃原则。
于是,到1971年底,其他知青都回到了城市,只剩下张静和另外一个人。后来她被调到军工厂当工人,又是5年。
就这样,经过八年的青春岁月,张静把自己奉献给了田野和工厂。期间她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但幸运的是,她从未放弃学习和学习。她想:也许她在等待一个机会!
1977年,机会终于来了。国家恢复了高考,但是张静没有考上,因为她觉得自己初中都没有真正读完,更别说高中了,这样怎么考上呢?但当她看到当时的试卷时,她非常后悔。
张静错过了改变她命运的第一次机会。那时候她已经是一个24岁的青年,她的人生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是谈论婚姻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再去上学似乎不合适,于是在厂长的帮助下,她嫁给了一个“老实人”,婚后生了一个女儿。
然而,当她抱着女儿时,这种平静的生活让张静感到不满足,而是一种莫名的危机从心底升起。
“这就是你的全部生活吗?”张静很不甘心。她觉得能一眼看到头的那一天不是她想要的。但是现在她已经31岁了,能有什么改变呢?
于是,张静想到了高考,因为她知道这是改变现状的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虽然她现在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女儿,但一旦她下定决心,就会义无反顾地去执行。
然后,她开始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自学高中课程。不管多难多苦,她都咬紧牙关,渐渐沉浸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如果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她会想起在农村插队,还得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的日子。
03
好事多磨。当时高考总分510分。张静以48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大连外国语大学,成为一名32岁的大学生,比同学大了整整一轮,是名副其实的“大姐姐”。
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动力和进步。毕业后,她考上了一家外企,成了一名白领。这时,她的婚姻变红了。
婆婆觉得她太不安分,不是一个踏实的人,作为“老实人”的丈夫很难和她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最终,两人离婚。
周围的人都在议论她,认为她离婚不正统,生活稳定。但是整天穿着喇叭裤戴着青蛙眼镜出入各种工厂,不伦不类。
但是对于张静来说,她已经从书中了解了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生活。虽然在外企工作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但她仍然要担心周围人的看法和评论,这让她感到束缚和不舒服。
也许上帝感应到了她的想法,很快她就遇到了一位美国教授。她在这位美国教授身上看到的不是傲慢,而是尊重和理解,这正是她想要的。
虽然教授是美国人,但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张静的经历感到好奇。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慢慢擦出爱情的火花。
但如果你想嫁给一个美国人,你就得跟着他去美国,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张静没有犹豫。她不怕一切归零。她之前的经历告诉她,归零后重新启动才是大事。
于是,1991年初,他们在国内领了结婚证。签证下来后,张静和丈夫去了美国。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女儿的签证拿不出来,只好暂时住在外婆家。
然而到了美国后,她曾经赖以生存的专业在这里派不上用场。她开玩笑说自己又成了“外国插队者”。
美国丈夫的经济能力可以让她在家做“全职太太”,但依赖别人从来不是张静的性格。她赶紧让老公出去工作,老公尊重她自己的选择。
她能做什么工作?在中国说英语可能是一项技能,但在美国这算不了什么。以她当时的状态,只能在餐馆打工。
已经成为中国白领的张静真的很自豪。在餐厅工作了一个月,给自己买了一辆二手车,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了,很有成就感。
04
但没过多久,张静就意识到,她不能永远在餐馆工作,如果她想做一些技术工作,她必须掌握一门技能。要掌握这些技能,必须重新学习。
于是,她去找了罗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提出要上他的研究生班,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
“只要把微积分学完,就可以来读研了。”导师这样告诉她。
张静听后有点迷惑。现在她的数学只相当于中国七年级的水平。现在她想用外语学习微积分。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但如果她想在美国立足,就必须克服这个困难。于是在40岁的时候,她成为了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开始了她的数学本科学习。
“当你拼命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不是你的对手!”果不其然,当张静下乡时,与天斗地的精神回来了,她继续面对困难。
两年后,她完成了会计和数学学士学位,还获得了“最优秀学生奖学金”。
凭着这种努力,最终,张静进入了世界500强之一的施乐公司,成为了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49岁时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后升任主管,这在他们那一代人中并不多见。
按说,张静应该安全地度过余生,但她发现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这么多年的辛苦工作和学习,对她的健康是有隐患的,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炎。
51岁时,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这是另一个重大打击。张静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崩溃。她相信在她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果然,在积极配合治疗,做了两次大手术后,她终于可以从病床上下来了。
这场病让她意识到健康的可贵。只有健康才是看世界的资本。在以前,她无疑是在用生命换金钱。她现在想要的是恢复健康的身体。她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60岁的时候要20多岁。
一起步就早早退了休,放下之前努力过的东西,也是干脆利落,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她不顾周围人的不理解,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她想锻炼身体,见见世面,做做公益,陪陪家人,生活又重新开始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和自律的生活,她真的开始逆向成长了。她觉得过去在地里干活的张静回来了,她可以随时出发去做她想做的事。
读完《挣脱》一书,张静开始实践“挣脱”的人生。她把家里90%的东西都捐了或者卖了,还把大房子改成了小公寓。
这些她前半生一直追求的东西,现在都成了羁绊,她要果断摆脱。
然后她周游世界,爬山,划船,潜水,体力不输给年轻人。
她还和丈夫一起找到了一份志愿者的工作,每周在世界资源模拟中心和全球能源网络研究所做两次志愿者,这是一个旨在有效利用全球可再生资源和减少对地球破坏的城市机构。他们认为这很有意义。
此时,张静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她妈妈80岁了,还能跟着她到处跑。女儿也成为了她的骄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医。虽然张静错过了女儿成长的一部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宠坏她,而是教育她要自立。
有了足够的时间后,她时常想起曾经的知青。虽然当时的生活很苦,但那段经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她的骨子里,伴随了她的一生。
借助发达的通讯工具,张静和他的前知青战友们时隔50年再次重逢。
05
说起过去的岁月,有人说“第三代”是可悲的一代。上学的时候停课,上班的时候下乡,养家的时候下岗。
但也有人乐观的认为,正是因为当时的磨砺,他们才有勇气和力量直面任何困难,所以做任何事都能面对困难。
张静属于后者。人不能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她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极限。
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张静总是清楚地知道她想要什么,并且思考过。"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