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大潮中,科研机构的“尴尬困境”与破局之思

日期:2025-11-10 18:09:28 / 人气:13


2025年,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高光时刻——新药对外许可交易总金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高首付、高总金额、高分成的“三高”交易背后,是中国药企创新实力的崛起。然而,在这场创新热潮中,作为医药创新重要源头的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却在产业合作中频频遇冷,陷入“理论领先却难融产业”的尴尬境地。
合作遇冷:企业只接“成熟项目”,早期创新遭弃
“现有少量合作,大多是研究人员把项目推进到临床申请阶段,企业才愿意接手。”药学教授陈襄(化名)的话道出了科研机构的困境。3年前,他带着独创技术项目接触三四十家风投,得到的反馈却高度一致:“路线不同主流”“阶段太早”。这种对早期学术创新的保守与不信任,成为科研机构与产业对接的第一道鸿沟。
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基于一项专利创立biotech公司是经典路径,资本愿意为前沿研究的高风险“赌一把”。而国内市场更青睐“时机正好”的玩家:不少药企在某一方向默默创新时无人问津,直到海外同类技术爆火,才被国内市场“回头寻找”。就像LNP(脂质纳米颗粒)技术,最初理念源自加拿大初创公司Acuitas,最终借mRNA疫苗实现商业成功的却是辉瑞与莫德纳,那些“早一步看见未来却未等到风起”的研究者,往往沦为“先烈”。
信任危机:实验重复性与评价体系的双重桎梏
陈襄曾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企业委托大型CRO重复实验却未能复现结果,直接终止合作。“部分CRO技术严谨性不足,未深入分析不符原因就否定成果,而企业对早期创新本就信任度低。”这种“一次失败即全盘否定”的合作模式,折射出产业端对学术成果的不信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学术评价体系。当前国内科研仍以论文发表为核心指标,“影响因子”成为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期刊为维持高影响因子,倾向于刊发热点内容,导致真正原创、偏离主流的研究难以获得关注——要知道,不少诺奖成果当年并未发表在“顶级期刊”。这种导向下,科研机构的创新容易陷入“为论文而研究”的误区,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
破局之路:从“论文导向”到“风险共担”
事实上,科研机构的应用转化能力正在进步。越来越多资深科研人员意识到,创新不应局限于理论颠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径、工艺优化同样具有价值。但产业端仍对高校创新能力存疑,“难以辨别真正突破性成果与普通想法”,不愿主动深入了解早期研究。
资金是另一大制约。一个科研项目需3000万-5000万元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而大型药企虽资金雄厚,却因战线分散(同时推进一二百个临床项目)导致资源受限,易陷入低水平重复;风投则因早期项目风险高而望而却步。
破局的关键在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业内建议,风投与药企可将5%-10%的研发预算投向偏离主流的早期创新——若将这部分资金投入20个前瞻性项目,每个项目获500万元支持,足以孵化突破性成果。创新药本就是高风险游戏,美国市场“99个失败换1个成功”的逻辑,值得国内借鉴。当产业具备一定积累后,更需有意识地为“暂时看不到收益”的源头创新埋下种子,既要“快速结果”的项目,也要“长远布局”的探索。
中国创新药要真正走向全球高地,不能仅靠“改良式创新”,更需激活科研机构的源头活力。唯有打破“信任壁垒”“资金壁垒”“评价壁垒”,让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才能在这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竞赛中,诞生更多“既正确又赶巧”的成功。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