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艺人“绑架”音乐节?热闹背后的行业困局
日期:2025-10-06 15:44:42 / 人气:13
2025年国庆,超30场音乐节在全国范围内密集举办,延续着近年来的火热态势。然而,热闹表象下,粉丝夜排大战、艺人坐地起价、主办方超售超载等乱象却持续发酵,将“流量艺人是否绑架音乐节”的争议推向舆论焦点。一边是粉丝为抢前排提前一周冒雨夜排,一边是主办方陷入“靠流量带票却难盈利”的两难,看似人声鼎沸的音乐节现场,实则藏着行业尚未破局的成长阵痛。
一、夜排六天六夜:流量裹挟下的粉丝狂欢与无奈
“音乐节很苦,但下次还来。”粉丝真真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追星族的复杂心境。与演唱会固定坐席不同,多数音乐节仅划分VIP区与普通区,想要近距离接触偶像,“夜排”成为粉丝的唯一选择。在南京咪豆音乐节上,部分粉丝为见薛之谦、单依纯等艺人,早在9月25日就扛着帐篷到场,冒雨开启长达六天的夜排;常州太湖湾、宝鸡银杏、泸州等音乐节场外,同样涌现出提前一周占位的粉丝群体,帐篷连成的长队成了场地外的“特殊景观”。
夜排已形成一套默认的运转机制:粉丝需提前数天携带帐篷驻守场地,遵循“先来后到”规则搭建帐篷,至少留一人值守以防被判定“插队”;人数壮大后吃喝睡全在帐篷内,洗澡、上厕所需与搭子轮流交替。音乐节开场前,主办方会核验门票与身份证,按排队顺序引导入场,而凌晨4点往往是冲突高发期——大量人员涌入试图插队,粉丝需凭合影时间与邻居认证证明排队资格。即便如此,六天六夜的坚守换来了VIP第一排的位置,当粉丝展开后援会灯牌时,仍觉得“所有疲惫都值了”。
夜排乱象的蔓延,与流量明星“入侵”音乐节密切相关。粉丝夜排不仅是为了近距离见偶像,还需完成“举灯牌”等粉丝团任务。尽管多场音乐节主办方发声禁止夜排,却因缺乏有效管控手段收效甚微,最终陷入“默认夜排机制”的被动局面。
二、流量艺人:救场“带票”还是制造乱象?
如今的音乐节阵容早已不再是摇滚、民谣歌手的天下,丁禹兮、罗云熙、任嘉伦等演员跨界加盟,暑期档爆火仅三个月的梓渝也成为音乐节常客。舆论场上,不少声音将夜排、超载等乱象归咎于流量艺人与粉丝狂热,但症结远非如此简单。
对主办方而言,流量艺人是“双刃剑”。某音乐节合作主办方负责人陈深坦言:“只请普通艺人的音乐节,门票往往滞销甚至取消,必须靠‘带票艺人’撑场。”流量艺人的庞大粉丝基础能快速拉动售票,但也推高了运营成本——头部流量30分钟出场费可达400万至800万元,艺人秀费普遍占总成本的70%。为覆盖成本,部分主办方选择超售VIP票,导致场地“超载”,粉丝为抢前排不得不陷入“卷排队”的恶性循环。
更棘手的是行业失序竞争带来的乱象。资深主办方刘青透露,邀请头部明星需长期合作基础与人情积累,部分投资方为抢占资源非理性抬价,“有人出两百万,就有人抬到四百万”,直接推高整体阵容开支。而艺人临时坐地起价更成为行业痛点,枣林湾音乐节就因“某艺人坐地起价”发布声明引发热议。尽管从法律层面,口头约定的出场费也受合同约束,但主办方因担心影响后续合作,往往选择隐忍不公开追责,进一步纵容了这种行为。
三、盈利困局:80%音乐节不赚钱的现实
“票价越来越贵,主办方该赚疯了吧?”这是不少乐迷的直观感受。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两日通票480元,到2025年同场次普通区全价单日票涨至569元,最高档位达899元,票价涨幅与档位分化显著。但现实是,“行业80%的音乐节不赚钱,仅少数头部厂牌盈利,利润空间20%~30%”。
一场大型音乐节的成本高得惊人:头部厂牌投入4500万至4800万元,中部厂牌3000万至3600万元,低于2800万元难出像样效果。以容纳4万人、均票价500元计算,总票房仅2000万元,远难覆盖成本。且成本仍在持续上涨,与前两年相比涨幅超40%,阵容、IP、舞美、安保等环节开支居高不下。为摊薄成本,主办方往往选择扩大场地规模,最低也要容纳4万人,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场地租赁、安保运维等费用。
盈利模式单一加剧了困境。对音乐节而言,售票是最低端的盈利方式,需依赖品牌赞助、独家冠名等商务合作。但商务资源又与艺人咖位挂钩——没有流量艺人撑场,难吸引优质赞助;确定头部艺人后,舞美、场地规格又需升级,形成“成本上涨—依赖流量—盈利困难”的死循环。即便国庆档场次回升至超30场(去年同期18场),也并非行业回温,更多是主办方为消化此前艺人合约、维持品牌形象的“硬撑”。
四、破局之路:从“流量依赖”到“文化+经济”融合
尽管行业乱象丛生,但并非没有积极案例。鄂州银河左岸音乐节通过地方政府与居民共同参与,为夜排粉丝免费提供餐食,周边居民开放住宿,不仅提升了乐迷体验,还带动当地消费超2亿元,成为“文化+经济”融合的典范。这启示行业,音乐节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卖票”,更可成为城市展示形象、拉动消费的窗口。
对行业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跳出“唯流量论”:一方面需推动艺人薪酬回归合理体系,建立行业规范遏制坐地起价、非理性竞价;另一方面,主办方应提升服务质量与内容创新,减少对单一流量的依赖,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唯有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音乐节才能摆脱“赔本赚吆喝”的困境,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音乐节的魅力从来不是舞台上的短暂热闹,而是长期释放的文化能量与情感共鸣。

一、夜排六天六夜:流量裹挟下的粉丝狂欢与无奈
“音乐节很苦,但下次还来。”粉丝真真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追星族的复杂心境。与演唱会固定坐席不同,多数音乐节仅划分VIP区与普通区,想要近距离接触偶像,“夜排”成为粉丝的唯一选择。在南京咪豆音乐节上,部分粉丝为见薛之谦、单依纯等艺人,早在9月25日就扛着帐篷到场,冒雨开启长达六天的夜排;常州太湖湾、宝鸡银杏、泸州等音乐节场外,同样涌现出提前一周占位的粉丝群体,帐篷连成的长队成了场地外的“特殊景观”。
夜排已形成一套默认的运转机制:粉丝需提前数天携带帐篷驻守场地,遵循“先来后到”规则搭建帐篷,至少留一人值守以防被判定“插队”;人数壮大后吃喝睡全在帐篷内,洗澡、上厕所需与搭子轮流交替。音乐节开场前,主办方会核验门票与身份证,按排队顺序引导入场,而凌晨4点往往是冲突高发期——大量人员涌入试图插队,粉丝需凭合影时间与邻居认证证明排队资格。即便如此,六天六夜的坚守换来了VIP第一排的位置,当粉丝展开后援会灯牌时,仍觉得“所有疲惫都值了”。
夜排乱象的蔓延,与流量明星“入侵”音乐节密切相关。粉丝夜排不仅是为了近距离见偶像,还需完成“举灯牌”等粉丝团任务。尽管多场音乐节主办方发声禁止夜排,却因缺乏有效管控手段收效甚微,最终陷入“默认夜排机制”的被动局面。
二、流量艺人:救场“带票”还是制造乱象?
如今的音乐节阵容早已不再是摇滚、民谣歌手的天下,丁禹兮、罗云熙、任嘉伦等演员跨界加盟,暑期档爆火仅三个月的梓渝也成为音乐节常客。舆论场上,不少声音将夜排、超载等乱象归咎于流量艺人与粉丝狂热,但症结远非如此简单。
对主办方而言,流量艺人是“双刃剑”。某音乐节合作主办方负责人陈深坦言:“只请普通艺人的音乐节,门票往往滞销甚至取消,必须靠‘带票艺人’撑场。”流量艺人的庞大粉丝基础能快速拉动售票,但也推高了运营成本——头部流量30分钟出场费可达400万至800万元,艺人秀费普遍占总成本的70%。为覆盖成本,部分主办方选择超售VIP票,导致场地“超载”,粉丝为抢前排不得不陷入“卷排队”的恶性循环。
更棘手的是行业失序竞争带来的乱象。资深主办方刘青透露,邀请头部明星需长期合作基础与人情积累,部分投资方为抢占资源非理性抬价,“有人出两百万,就有人抬到四百万”,直接推高整体阵容开支。而艺人临时坐地起价更成为行业痛点,枣林湾音乐节就因“某艺人坐地起价”发布声明引发热议。尽管从法律层面,口头约定的出场费也受合同约束,但主办方因担心影响后续合作,往往选择隐忍不公开追责,进一步纵容了这种行为。
三、盈利困局:80%音乐节不赚钱的现实
“票价越来越贵,主办方该赚疯了吧?”这是不少乐迷的直观感受。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两日通票480元,到2025年同场次普通区全价单日票涨至569元,最高档位达899元,票价涨幅与档位分化显著。但现实是,“行业80%的音乐节不赚钱,仅少数头部厂牌盈利,利润空间20%~30%”。
一场大型音乐节的成本高得惊人:头部厂牌投入4500万至4800万元,中部厂牌3000万至3600万元,低于2800万元难出像样效果。以容纳4万人、均票价500元计算,总票房仅2000万元,远难覆盖成本。且成本仍在持续上涨,与前两年相比涨幅超40%,阵容、IP、舞美、安保等环节开支居高不下。为摊薄成本,主办方往往选择扩大场地规模,最低也要容纳4万人,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场地租赁、安保运维等费用。
盈利模式单一加剧了困境。对音乐节而言,售票是最低端的盈利方式,需依赖品牌赞助、独家冠名等商务合作。但商务资源又与艺人咖位挂钩——没有流量艺人撑场,难吸引优质赞助;确定头部艺人后,舞美、场地规格又需升级,形成“成本上涨—依赖流量—盈利困难”的死循环。即便国庆档场次回升至超30场(去年同期18场),也并非行业回温,更多是主办方为消化此前艺人合约、维持品牌形象的“硬撑”。
四、破局之路:从“流量依赖”到“文化+经济”融合
尽管行业乱象丛生,但并非没有积极案例。鄂州银河左岸音乐节通过地方政府与居民共同参与,为夜排粉丝免费提供餐食,周边居民开放住宿,不仅提升了乐迷体验,还带动当地消费超2亿元,成为“文化+经济”融合的典范。这启示行业,音乐节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卖票”,更可成为城市展示形象、拉动消费的窗口。
对行业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跳出“唯流量论”:一方面需推动艺人薪酬回归合理体系,建立行业规范遏制坐地起价、非理性竞价;另一方面,主办方应提升服务质量与内容创新,减少对单一流量的依赖,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唯有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音乐节才能摆脱“赔本赚吆喝”的困境,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音乐节的魅力从来不是舞台上的短暂热闹,而是长期释放的文化能量与情感共鸣。
作者:沐鸣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许我耀眼》热播后:陈伟霆翻红...10-14
- 《命悬一生》首播:写实有价值,...10-14
- 李湘王岳伦同步贺女获奖引争议:...10-14
- 《许我耀眼》大结局:多线收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