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反 “内卷” 困局:利益交织下的艰难突围

日期:2025-07-25 19:38:25 / 人气:24


“今年再不谈去产能,行业就要出大问题了。” 光伏从业者金鑫的警告道出了当前行业的紧迫处境。在全球性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光伏行业的反 “内卷” 之战已然打响。这场战役背后,是地方政府与中央调控的博弈、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冲突、国内消化与海外拓展的失衡,诸多利益纠葛让看似简单的 “去产能” 变得异常复杂。
产能过剩的三重困局:从狂欢到寒冬
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2024 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 600GW,而中国单国产能就超过 1TW,其中近三四年新增产能占比达六七成。这种 “中国增速快、全球增速慢” 的格局,在需求端萎缩后更显尖锐 —— 欧洲市场增速放缓,美国因政策不确定性出现装机量大幅下滑,第三世界国家又难以填补空缺。金鑫预测,明年全球装机总量可能比今年下降超 100GW,产能过剩的 “堰塞湖” 随时可能溃堤。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三重深层矛盾。首先是资本的盲目涌入,在经济低迷期,光伏曾被视为优质赛道,中国资本蜂拥而入,地方政府更是将其作为招商引资 “香饽饽”,通过给地、给政策、给贷款甚至入股等方式推波助澜,导致产能像脱缰野马般扩张。其次是产业链结构失衡,原本 “硅料<硅片<电池<组件” 的金字塔结构,在扩产潮中变得扁平臃肿,其中硅片环节因技术含量低、投资强度小成为过剩重灾区,中环、隆基等龙头企业已出现明显亏损。最后是需求与供给的时空错配,国内 2024 年装机 277GW 占全球近半,但今年在 136 号文调控下进入 “半休克状态”,而海外市场又受政策、电网、支付能力等多重限制。
更严峻的是出清难度极大。金鑫认为,企业层面至少需淘汰一半,产能层面需出清 30% - 40% 才能恢复轻微过剩,若要真正回暖则需削减超 40% 产能。但地方政府因经济压力持续输血,国企和银行资金深陷其中,上半年甚至出现抢装潮,这种 “越过剩越扩张” 的悖论,让反内卷政策的落地举步维艰。
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利益平衡的难题
136 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反内卷的决心,但政策落地过程中遭遇重重利益博弈。这份旨在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文件,直接导致下半年国内新建地面电站装机近乎停摆,却意外加剧了区域利益冲突 —— 东部地区凭借屋顶资源和消纳能力,大力推进工商业光伏,挤占了西部电力外送份额,使得西部和东北弃风弃光问题更难解决。这种 “东部自供自足、西部电送不出” 的格局,折射出地方 GDP、税收和就业优先的现实考量,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
电价调控成为政策核心抓手,却陷入 “降价伤产能、保价抑需求” 的两难。行业协会发布组件最低成本价 0.68 元 / W,试图为价格竞争划红线,但实际效果有限。央企虽表面遵守限价,却通过 “送组件、送配件” 等方式变相降价;中小企业为生存更是无视红线,导致市场实际成交价并未企稳。金鑫直言:“非市场行为无法长期对抗市场规律,供需决定一切。” 这种价格管制的困境,暴露出行政手段与市场规律之间的深层矛盾。
跨区域资源配置机制的缺失加剧了利益冲突。特高压基建本应是解决消纳问题的关键,但南北电网失衡、省内配电网不互通等问题普遍存在。乡村光伏电力需先送火电厂长再升压回城,线路损耗极大;城市高压充电桩普及又倒逼配电网重构,这些工程都需以十年为周期。强制配额考核因恐加重企业负担而难以推行,最终形成 “控增量易、调存量难” 的局面,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出海突围与现实阻力: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的长征
在国内市场收缩的背景下,出海成为光伏企业反内卷的重要选择,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第三世界国家本应是潜力市场,却受限于支付能力低、电网脆弱、腐败严重等问题 —— 非洲装机成本甚至高于国内,印度因电网脆弱和偷电问题导致投资回报率低下,东南亚虽增速较快但很快触及电网承载力上限。这些市场不仅未能缓解产能压力,反而因中国企业扎堆涌入陷入新的内卷,组件价格在非洲也 “跌得很快、卷得很狠”。
产能外移的风险更不容忽视。为规避关税壁垒,不少企业赴东南亚建厂,却遭遇政策突变 —— 越南工厂因美国双反政策卖不出去,东南亚电池厂普遍血亏。金鑫警示:“贸易保护不可能永远持续,保护期内投下的重资产能否收回?全球都过剩时,海外产能又怎么办?” 这种依赖政策红利的出海模式,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风险极高。
真正的突破口在于从 “产品输出” 升级为 “标准输出”。金鑫认为,光伏出海应借鉴 “家电 + 光伏” 打捆模式,将电网建设、电价机制、电站管理等体系性能力带出去。中国电网标准的输出不仅能提升当地消纳能力,更能打开长期市场空间。但现实阻力巨大:中美金融战导致外汇管制趋严,能源领域的政治敏感性高,电网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这些因素都让标准输出进展缓慢。不过速度慢恰恰意味着机会,正如金鑫所言:“有痛点、有风口,国家该多帮企业把这条路走通。”
破局之道:扩需求与调结构的长期工程
光伏行业反内卷的根本出路,在于需求扩张与结构调整的双管齐下。短期内,需通过电价调控抑制装机增量,同时优化电网互联互通 —— 金鑫测算,若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和电网改造,将光伏风电占比从当前 11% - 12% 提升至 20% - 25%,可消化大量存量产能。中长期则需依赖电力消费增长,这既需要电动化普及、工业升级等需求侧发力,也需要储能商业模式的成熟作为支撑。
行业自身的结构优化同样关键。技术研发应走出 “堆成本” 误区,转向真正的降本增效;企业竞争需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通过设计、施工、运维等增值服务获取利润;产能出清则需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减少地方政府输血干预。金鑫特别强调:“反内卷不能只靠行政命令,要让市场决定谁该留下、谁该退出。”
光伏行业的反内卷之战,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这场战役没有速效药,需要政策智慧平衡各方利益,需要企业理性应对市场变化,更需要时间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正如金鑫所言:“这很残酷,但别无选择。” 只有经历过这场阵痛,光伏行业才能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从 “中国产能” 到 “中国价值” 的跨越。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